员工活动
“红旅兴千村”:威廉公司官网学子赴临沂常山庄村,探索调研乡村振兴新模式
时间:2022-08-14
作者:
浏览记录:
为推动革命老区的可持续发展,探索红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新模式,2022年暑假期间,威廉公司官网“红旅兴千村”团队赴临沂常山庄村开展调研。7月25日至8月10日,团队完成了资料收集、线上采访与实地走访等环节,与沂南县常山庄村村民委员会干部展开了专访,并先后参观了沂蒙红嫂纪念馆、沂蒙红色影视基地,面向村民和游客发放问卷并有效收回334份,探寻红色资源与乡村振兴之间的纽带,为常山庄村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线上采访村委委员,了解乡村发展动态
面对红色革命老区发展不乐观,部分农村红色资源丰富,经济发展却不景气的问题,实践团队认为:利用红色旅游为乡村振兴赋能续航,这一措施前景广阔。基于该理论,7月25日起,“红旅兴千村”实践队开始进行前期准备工作,确定实践地点为临沂常山庄村,并于线上采访了常山庄村的李书记。
电话拨通后,团队向李书记说明了来意,书记对实践主题非常赞同并表示愿意接受采访。在交流过程中,队员们了解到,常山庄村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其在保护与升级的基础上,将红色与教育融合、观光与体验结合,建设了沂蒙红嫂纪念馆、沂蒙红色影视基地等集红色教育、红色研学、影视拍摄等功能为一体的红嫂家乡旅游区,走出了一条以红色旅游带动乡村振兴的新路径。此外,李书记在电话中表示,近年来常山庄村的经济发展有较大起色,村民在景区就业,或以当地土特产品与红色资源结合,发展商铺经营。
参观红旅圣地,发扬沂蒙红色精神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实践队来到沂南县的沂蒙红嫂纪念馆与沂蒙红色影视基地,耳畔隐隐回响这首家喻户晓的《沂蒙山小调》。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实践队一行走进纪念馆,聆听一个又一个感人肺腑、荡气回肠的故事。参观过程中,队员们被“红嫂”明德英乳汁救伤员的真实故事所震撼。纪念馆中一幅幅画面和模型,真实再现了沂蒙人民“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无私无畏英雄壮举。参观结束后,队员隽晨曦表示:“沂蒙精神是全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作为生长在沂蒙这片土地上的后代,将红嫂精神发扬光大是我的责任和使命。”
实施问卷调查,深入剖析当地问题
团队针对村民和游客设计了不同的问卷,兵分两路分别前往村民家中与景区内发放问卷。调研过程中,对于部分村民没有智能手机、不识汉字等问题,队员们细心引导,进行口头采访,最终发放问卷360份,有效回收334份。团队调查发现红嫂家乡旅游区存在游客数量少,游客体验度较差,交通不便等问题。其中,当地工作人员赵先生在交流中谈到:“平常来这里游览的散客不多,来旅游的大多是党政机关、学校的团队。平时没有旅游团的时候,景区冷冷清清,看不到什么人。”游客陈女士表示:“开车四个小时前往景区参观,绕了许多山路,但是景区里大多是展馆,形式太单一了”。
队员们在走访村民的过程中,采访红嫂家乡旅游区建设对于村民生活的改变以及对地方经济产生的影响。团队了解到常山庄村的村民之前大多以务农为主,近年来,随着景区的建设,当地纪念馆、民俗、商铺等应运而生,经济获得一定发展。但是部分村民文化水平较低,缺乏优秀人才和企业进行支持和引导,难以将红色资源最大化开发利用,这也成为阻碍常山庄村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
踊跃献计献策,赋能助力乡村振兴
如何留住游客,让红色旅游资源不被埋没?团队经过调查为红嫂家乡旅游区“破局”和带动村民发展提供了多角度的意见。团队成员徐文洁在调查中提出,沂南地区的红色遗迹大多呈散点分布,因此红嫂家乡旅游区可以与其他村庄的景点进行联合,打造一个红色旅游景区群,并设立红色旅游专线,引领游客前往各地阅览。随后,团队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常山庄村曾经荣获“中国十大最美乡村”的称号,当地风景秀丽,自然资源丰富,更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因此团队建议村庄将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红色资源联合开发,杜绝内容和形式上的单一化。此外,红嫂家乡旅游区中存在著名的研学基地,因此可以与各大高校进行合作,邀请高校学子为村民们讲授知识,传授技术,引导当地走上一条更美丽、更健康、更幸福的发展新路径。
用镜头记录,用脚步丈量,深耕红色文化,发挥青春力量。经过本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员进一步增强了“四个意识”,坚定了“四个自信”,展现了威廉公司官网学子的使命担当,以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